上海市委书记李强:推进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 优化营商环境
端午小长假的前一天,上海的8位区委书记被市委书记请到了康平路。
这是李强第二次主持召开“部分区委书记座谈会”,就经济发 展、城市功能、民生、社会治理、党建等各方面问题逐一作了梳理。一个月前的5月16日,上海16位区委书记中的另8位,也曾一同与李强交谈整整半天。李强 曾表示,这个座谈会当天算是开个头,今后考虑“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”。
在各种全市会议和一些专题性的工作会议外,这个参会范围很小的座谈会,为市委书记同区委书记提供了更直接的沟通方式。其用意也不难理解。在上海将“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”列为整座城市工作重心的当下,各区扮演的角色无疑举足轻重。
而这类小范围的沟通加上实地调研,一同构成了工作推进闭环中的重头环节。
第一次座谈会上,李强曾向各区“一把手”阐述过这个工作闭环:首先通过调研发现问题、看到问题,然后围绕解决问题进行部署并抓落实,推进落实过程中再展 开督查调研,发现新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,由此构成从谋划、部署、执行到反馈的完整闭环,并在不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。
这是李强对他反复强调的“问题导向”的具体阐释,也是其本人习惯的工作方式。而李强对上海各区——包括各区“一把手”——的期待,很大程度上也是经由这样的路径来解决问题,并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发展。
第一次座谈会前,李强刚刚完成他对上海全部16个区的首轮实地调研。此后,他继续造访各区,但调研重点已有明显变化,从最初相对以熟悉各区面上情况为主,综合考察经济、社会、民生、文化和党建等工作,逐渐转向针对专门领域、具体问题的点上突破。
此前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去宝山、围绕“上海购物”主题去静安,包括早先就“改革开放再出发”专门二赴浦东等,均有这样的特点。第二次座谈会前两天,李强则去了一次黄浦。
黄浦是其主政上海后调研的第一个区。时隔大半年之后,他把半天时间花在了老城厢,调研在上海中心城区颇为繁重、被称为“老大难”的旧区改造问题。在需要各区解决的众多民生问题中,这是一个尤为特别,也颇具代表性的切口。
在黄浦老城厢,李强实地探访了多户人家。这是他首次对旧改进行专题调研。当天的报道写道,“看了几户居民家里逼仄狭小的居住环境,听到他们至今还要拎马桶、没有独立的厨卫设施,市领导感到十分揪心”。
早在今年3月初的一次会议上,李强就曾打断一位区委书记的发言,与其探讨中心城区消灭手拎马桶的问题。在此前后的不同场合,他也多次表达过对此问题的揪心感。
作为一个典型的底线民生问题,以及旧区改造这一复杂问题的缩影,能不能解决好“马桶问题”,不仅仅事关地方官员的为民情怀,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。
“群众关心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。”李强说。对区委书记们来说,这显然是“问题清单”上亟待解决的优先项。按照市委书记要求,他们应当及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,从马桶这样的具体事、小事抓起,“真正抓到点子上”。
这显然需要清晰地认识“痛点”和“难点”,并且对症下药、精准施策。按照李强的设想,针对这类复杂问题,要在立足区域实际的前提下打开思路,通过创新方式“千方百计推动问题解决”“真正把难事办成、把好事办好”。
同样的道理,也可以移植到其他方面,尤其是强调了大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上——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塑造者和制度供给方,地方政府和官员们需要真正明白,企业的“痛点”在哪里,政策和服务的“点子”又应当在哪里。
从去年11月最早提出营商环境建设问题开始,李强就始终强调“问题导向”“需求导向”“效果导向”,要求政府部门“关注企业需求,摸清企业‘痛点’‘堵 点’,帮助解决难题”,并将企业是否有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。半年多后,在各区已就营商环境优化竞相出台政策措施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导向和遵循仍值得反复重 申。
在两次同区委书记座谈时,李强都表示,“营商环境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”,各区要把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 手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特别提出“集成度”三个字,要求各区在密集出台政策之余更加重视政策间的协调联动,从而使得各项点上突破产生 “1+1+1>3”的效果。对上海各区而言,这显然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时遇到的新问题,正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予以优化解决。
而能否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,本身也意味着一个区域是否正视自身的特色、优势与不足,找到一条“扬长补短”的发展路径——当然,前提是“把发展放在心上”。
在前一次座谈会上提醒区委书记们认识到“淡化GDP不是不要GDP”,要求大家“一定要头脑清醒”之后,上周的座谈会上,李强再次强调各区要“聚焦重点 关键,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”。这是市委书记对区委书记们更深的期待——在发展这个 “第一要务”面前,区一级的“一把手”们需要习惯“亲自动手”,更要明白“何处着手”。
早在刚到沪不久,李强就曾表示,一个区域“要从 最有条件、最有优势的领域入手,不断发挥优势、突出特色,增强竞争力”,而整座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,正来自各区的优势组合。如今,区委书记们——当然包括 更多领导干部——需要基于各区的禀赋和基础,拿出各种“抓到点子上”的办法,来逐项处理他们的问题清单。
办法五花八门,但可以确定的是,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思路和举措,会更容易带来“高质量的GDP”,也更容易帮助解决“马桶问题”。